圣人必可学而至
文/王晟
季子自鸣高,仕不在朝,隐不在野,与吾意见常相左。
藩臣当卫国,进不能战,退不能守,问汝经济有何曾?
这是一则模仿曾国藩和左宗棠(字季高)之间对话的对联,对仗工整,嵌字巧妙,直接的向我们揭示出同为“晚清中兴四大名臣”的曾左二人彼此不甚和睦乃至针锋相对的复杂关系。在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一书中,作者张宏杰更是用了一整章节的文字,长达六十多页的篇幅来详尽描述他们之间的恩恩怨怨。面对湖南同乡左宗棠其人耿直刚烈、自愎自傲、极讲原则、“不强人就我,不枉己徇人”的处世态度,曾国藩是如何智慧的处理应对,以怎样的高风亮节,在对阵交手的二十年中,让左季高对他的评价由初次见面时的“正派而肯任事,但才具稍欠开展”到裂痕已深时的“忠告而不善道,其咎不尽在涤(曾国藩的号)矣”再到曾文正病逝之后,悲痛的写下署名为“晚生左宗棠”的千古挽联:“谋国之忠,知人之明,自愧不如元辅;同心若金,攻错若石,相期无负平生”的呢?
带着这一问题,我们不妨先跟随张宏杰的笔墨来一睹被毛泽东誉之为“予于近人,独服曾文正”、蒋介石赞之为“国人精神之典范”曾国藩的风采。从全书的行文结构来讲,开篇即写曾国藩一生的五次耻辱似有不妥,然而细细思之,只有身处逆境和挫折之中,才更能看出一个人应对的方式、处理的办法,更能看出他是选择一蹶不振还是一往无前,是选择自暴自弃还是屡败屡战,以及他如何立志自新,如何坚持不怠,如何发奋图强,如何力挽狂澜。苏东坡曾经说过:“古之成大事者,不惟有超世之才,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也。”历经沧桑却坚忍不拔、终于有所成就的曾国藩,在一次写给其弟的信中体会颇深的说:“纵使百端拂逆,亦有逆来顺受之法,吾生平长进,全在受挫辱之时”。林志炫《单身情歌》中也有这样一句歌词:“爱要越挫越勇,爱要肯定执着,每一个单身的人得看透,想爱就别怕伤痛”。于爱情征程,不怕痛才有出路,够执着才有归途。其实,于人生长路,亦复如斯。
那么,这位历经七次才考中秀才、二十八岁始中进士,出身卑微、资质平平,曾经动辄得咎、处处掣肘的青年愤青,是如何在现实和理想之间俯仰揖让,顺利地完成由批判客观走向自我建设,从“方正电脑”变成“圆通快递”的呢?纵观全书,我认为,不外乎以下四个原因:
一、深刻反省,坚决的抛弃过往。三十岁之前的他,心性浮躁,为人傲慢,因此多有碰壁,屡不得志。三十岁志存高远的他,意志更加坚定,方向更加明确,不激不随,不急不懈,始终怀抱着“内圣外王”的崇高目标,影响带动、发现保荐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去实现晚清王朝的中兴。正因为如此,连后世的梁启超都称赞他“立德、立功、立言三不朽,所成就震古烁今”。
二、顶住压力,顽强的逆流而上。在曾国藩因父丧丁忧守制之时,咸丰皇帝也因天京内讧解除了他的兵权,然而就在这样极端困窘的情况下,之前许多职位远低于他的人却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,加官进爵荣耀无比,这对他而言何尝不是一种巨大而又痛苦的压力和落差。然而,曾国藩默默承受了一切,非但没有因此而跌堕消沉,反而异常坚强的自我勉励:“打脱牙之时多矣,无一次不和血吞之”,其坚毅若此怎能不让人为之动容和鼓舞。
三、坚持学习,不断的完善自我。其实说到读书学习,曾国藩自知能力一般,“他人目下二三行,吾或疾读不能终一行”,而且最要命的就是缺乏毅力和恒心,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,坐不住,学不进。自从三十岁的他立志做圣人,即坚持日记所学,三省其身。当然,在这期间要他一下子改掉从前所有的坏习惯,既不真实,更不现实,曾国藩本人也在自我更新中有过短暂的自疑和自堕,常常是“旋觉旋悔又旋蹈之”,也更加清楚的认识到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,其路漫漫。最后,正如康熙皇帝谈及如何治学时说的那样:初有决定不移之志,中有勇猛精进之心,末有坚贞永固之力,曾文正凭借他的不移之志、精进之心和永固之力,坚持了整整三十二年,不断突破自我,不断臻于至圣。
四、常怀敬畏,客观的对待世界。过去的曾国藩高己卑人,自视不低,与人相处时每每见到的都是人家的不是之处并且引以为傲。后来的他是怎样的呢?且看他五十二岁时写的一篇日记便可知一二:“知书籍之多而吾所见者寡,则不敢以一得自喜,而当思择善而约守之;知事变之多而吾所办者少,则不敢以功名自矜,而当思举贤而共图之”。所谓“不敢”和“当”的实质,就是常怀敬畏之心,慎始慎微慎独也。
毋庸讳言,圣人曾国藩其实并非完人,他身上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,其中既有封建体制的原因,也有一定的个人因素。在《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》的最后一页中,有位作家点评说:“在一个冲下悬崖的汽车里,再好的司机也无力回天。”封建体制大厦将倾,是万千民众的人心所向,是社会潮流的大势所趋,是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,岂会因曾文正一人的意志为转移?正如清初大思想家、遍览天一阁藏书的黄宗羲对明末儒将、抗清英雄张煌言困兽之斗的评价一样,张和曾国藩所做的一切,不过都是“吹冷焰于灰烬之中”,是美丽的徒劳而已。
那么,今天的我们,需要向出生于207年前的曾国藩学习些什么呢?我认为,不在于他言必有物的巧舌如簧,不在于他思维缜密的诡辩之道,不在于他位极人臣的高官厚禄,而在于他虽然身处坚硬的岩石之中,却慨然地面对暴风骤雨,用顽强的意志力和自制力,绽放出一丛茂盛浓密的岩中花树,给后人以无限激励和启迪:只要你志存高远,坚持不怠,不忘前行,风雨砥砺,圣人必可学而至!(作者单位:阜宁民生村镇银行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