身边的英雄赞歌
——记建设银行盐城东台支行共产党员陈兴俊
今年国庆前夕,建设银行盐城分行举办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汇演,东台支行选送的节目上场。在优美的歌舞中,一名五十多岁的男子,一身军装,胸挂勋章,健步走到舞台中央,虎躯绷直,“啪”一个立正,连着一个标准的敬礼。
立时,台下掌声雷动。
“他一出场,那姿势,那表情,那动作,传递出来的,就是一个标准的军人、地道的硬汉形象!”盐城分行党委书记、行长陈永斌赞许道。
台上的男子,就是东台支行个人业务团队负责人陈兴俊。
两天后,东台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负责同志专程来到东台支行,对在对越自卫防御作战中荣立一等功的陈兴俊授挂由中共中央、国务院、中央军委颁发的“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”,陈兴俊激动万分,泪花闪烁。
“这是党给我的至高荣誉,我这个老党员一定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在新时期实践中保持军人本色,为建行事业,为东台经济发展再立新功!”
回到家里,他把纪念章放在书房的橱柜里。橱柜里整齐地摆放着他获得的各种荣誉,还有一些昔日战场的照片。照片上的他是那样的青涩,如今已是两鬓白发,真是岁月不饶人啊!
他抚摸这些照片,心潮澎湃。
英雄出发,老山前线屡建军功
时光之箭穿透厚重的岁月之壁,往回追溯。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,陈兴俊出生在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。十三岁那年,父亲因病去世,家庭的重担落到母亲身上。陈兴俊学习刻苦,成绩在学校总是名列前茅。但乡村中学的教育条件总是有限,七分之差,陈兴俊高考落榜,只得回乡务农。征兵的消息又复燃他走出去的希望。可连着两年,因为太瘦而未能如愿,直到1982年,才勉强通过。
新兵入伍,很多人都带了些家乡特产来,而他带了两捆书。他立志报考军校,报效祖国,拉练的间隙都捧着书读。第一年报考,他发扬风格,把名额让给比他年轻的战友,第二年报考期限临近,他复习充分,志在必得,可谓“万事俱备,只欠东风”。正当此时,上面一声令下,陈兴俊所在部队开拔到太行山实战训练,随时奔赴前线。
“当然紧张害怕,我想回家,家里有老母亲,放心不下呀。但家里也挺支持我,当时80多岁的奶奶让我跟着共产党走。我大哥给我写信,说家里一切安好,让我认真训练,练出真本事。后来,部队真的上前线了,反而不害怕了,甚至热血沸腾,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,打仗只在电影上看过,现在咱也扛枪上战场了。”陈兴俊坦诚地说。
1986年底,北风呼啸,天寒地冻,陈兴俊所在的部队开拔到云南前线。这一去就是一年半,其中在老山前线就是整整一年,直到1988年6月才撤出。
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,身为步兵某师侦察连班长的陈兴俊先后执行阵内设伏,抵近观察,护送首长等各项战斗任务48次;先后32次在全师正面三个方向15个一线阵地执行阵内设伏任务,抗住了越军600余发炮弹的轰击,粉碎敌人组以上规模的偷袭9次;在炮击作战中,担任前方观察员,为炮兵指示目标27个;为保障部队雨季作战,陈兴俊12次到前沿阵地进行抵近观察,5次阵内设伏,尤其对老山方向某阵地抵近观察中,陈兴俊担任侦察组长,冲锋在前,圆满完成了任务。一年多来,全班纪律严明,士气高昂,被公认为“过得硬”的班。
正因为陈兴俊在战争中的出色表现,1988年,他被授予一等功。
战斗英雄的荣光背后,是流血流汗,是出生入死。执行任务时,胸前都挂着光荣弹,一旦遇到特殊情况,立即引爆,绝不做俘虏。曾经有一次,他们在敌人阵地前潜伏了三天三夜没合眼,近距离地观察敌军。有时敌人都走到眼面前了,只要他们发出一点动静,后果不堪设想。丛林茂密,天气燠热,蚊子叮咬,老鼠爬行(当地有一句话,“三个老鼠一麻袋,三个蚊子一盘菜”,极言老鼠蚊子之大),他们都得忍着。有时忽然一场大雨,把他们身子浇了个透,衣服粘在身上,相当难受。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,他们摸清了敌人的情况,为歼灭敌人提供了保障。从参战起,陈兴俊就想到了牺牲,所有危险的事,他都抢着去干。有一次非常危险的任务,连长本来安排排长去,但陈兴俊坚持自己去。
“排长兄弟两个,弟弟还在清华大学读书,如果他牺牲了,家里父母谁来照顾,弟弟上学谁来供给。而我弟兄三人,牺牲我一个,还有老大和老三,所以,还是我来吧。”
陈兴俊的一席话,感动了连长,把任务交给他。那一次,他几乎抱着必死的决心,所幸,他出色完成任务,平安归来。
笔者看了他保存的在前线和战友们的合影,虽然过去30多年,但还是一眼就认出来。照片上的他身穿军装,人体瘦小,稚气未脱,但嘴角上扬,面带微笑,目光坚定,甚至有点挑衅。背景多是荆棘丛林,或残垣破壁。
一年半来,虽然陈兴俊历经艰险,毫发无损,但他经历了生死,也见证了生死,好多次都是从鬼门关里绕一遭。许多熟悉的战友,把生命永远留在那片土地,还有的缺胳膊少腿地回来。
“跟他们相比,我太幸运了,我有什么理由庆功摆好,不努力工作呢。”陈兴俊有些动容。
他印象最深的一次是,他向连指导员汇报完敌军情况,刚刚离开不到三分钟,身后传来一声巨响,阵地被敌军偷袭,连指导员和几名战士当场阵亡。他在山沟里放声大哭。虽然自己躲过一劫,但他不感到庆幸。他哭自己没有跟战友并肩战斗,侥幸存活。
“战争是残酷的,生死只在一瞬间,命运无常,活着就要为国家多作贡献。”陈兴俊讲起这件事,泪花闪烁。
这一年半里,东台市南沈灶陈丿村,有一个老人几乎每天都到村口等待,一见到邮电员骑着自行车到来,她便迎上去:“可有我儿子的信啊?”这个人就是陈兴俊的母亲。儿行千里母担忧,儿子平安的消息,是母亲最开心的事儿。
“我不值得宣传,我只不过做了军人应该做的事,况且,这场战争虽然艰苦,但也是和平年代的战争,后方支援充足,军事装备先进,真正应该宣传的,是参加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军人,他们才是真正的英雄。与他们相比,我真的不算什么。”面对笔者,陈兴俊多次提出不要宣传他。
1990年,战争结束的消息传来,陈兴俊在家乡穿上军装,把自己关在屋里关了一夜。以此来缅怀逝去的战友。
英雄归来,建行网点再谱新篇
1988年6月,陈兴俊所在的部队因换防而撤回内地。12月20日,中越自卫还击作战庆功表彰会后,作为一等功荣立者,陈兴俊面临两种选择:一是继续留在部队,再立新功;二是回到地方,支持家乡建设。陈兴俊经过反复思考,选择了后者。他想回来,多陪陪母亲。
战斗英雄或一等功荣立者,回到地方,可以在所辖地区任一单位挑选工作,也许是机缘巧合,陈兴俊选择了建行。按照惯例,退伍军人被分到保卫科守金库。陈兴俊心中虽有失落,但毫无怨言。值班有大把的空闲时间,忙惯了的他很不适应,便去找些银行业务的书来看。
“他来找我,跟我借书,我问借什么书?他说《会计学原理》,我吓一跳,说,你看这书有啥用?他说就想学习学习。”当时东台支行营业部的柜员小张说。
陈兴俊还在值班时学习打算盘,拿练功券练点钞。1993年,建行盐城分行组织了一场转干考试,允许保卫科的同志参加。此时,离考试还有18天,陈兴俊积极报名,并认真复习。
“没日没夜看,都累病了,重感冒,但我还是不放弃,拿着书到军干所去挂水,到东台人民医院怕被别人看到,护士把水挂上去,叮嘱我不准看书,但她一走,还是看,18天看3本书,就是要下决心考上。”
功夫不负有心人,考试结果出来,东台支行44人参加考试,10人考中,保卫科仅他一人榜上有名。1994年,支行鉴于他出色表现,安排他到三仓和其他同志一起筹建办事处。
时任东台支行行长何联宝也是军人出身,十分欣赏陈兴俊。
“他身上的军人素质十分明显,不怕吃苦,有韧劲,能打硬仗,用部队的话说,纪律严明,作战勇敢。”
何行长还记得1992年的八一建军节,他请陈兴俊给全行员工讲讲战争经历。当时,陈兴俊在东台没有住房,每次下班都要骑两个小时自行车回乡下的家,帮着家里干干农活,孝敬母亲。那天晚上,暴雨骤至,离开会时间还有五分钟,就在“大家认为陈兴俊不会来了”之时,陈兴俊推门而入,一身的雨水。何行长让他找身衣服换换,他只是将衣服上的雨水拧了拧,便上台讲起来,讲了一个多小时,会场上先鸦雀无声,最后报以热烈掌声。这件事给何行长留下很深的印象,他认为:该同志忠诚可靠,将来可以委以重任。
在三仓期间,陈兴俊把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结合起来,跟其他同志共同努力,开展各项工作。一年不到,行领导又让他负责溱东办事处的筹建开业,并主持工作。他凭着“自我加压,团结拼搏,务真求实,争创一流”的精神,使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,并一时成为当地最好银行。 仅仅75天,溱东办事处新增存款1000万元,在当时的情况下,被认为是奇迹;1996年,该行一般性存款新增2700多万元。后来,溱东办事处获得了“全国青年文明号”。
“首先,喊破嗓子不如做好样子,让员工做,我要自己带头做;其次,加强学习,业务知识,社会知识,各方面知识,我都加强学习,不说外行话,不做外行人;第三,处理问题公平、公正、公开、透明,心正气顺,打铁还需自身硬。”回忆起当初的网点经历,陈兴俊颇为感慨。
因为工作劳累,积劳成疾,陈兴俊生病住院,半年后才得以上班。2003年,随着网点撤并、人员分流,陈兴俊顾大局、识大体,把主任位置让给别人,自己退而为客户经理,但他没有半句怨言,协助网点主任,做好撤并网点的存款转化和客户维护工作。
两年后,行领导又鼓励他到东关分理处主持工作。谁都知道,东关分理处当时困难重重:网点条件最差;职工思想最复杂;客户反映最强烈;员工收入最少;网点发展最慢;网点存量最小。如此“六最”网点,要想发展起来,势比登天!陈兴俊在一线多年,岂能不知其中困难,他纵然再有勇气,此时也有退意。他没有明确推辞,但妻子竭力反对。
“他回来一说,我就火了,女儿正读高中,需要他做些引导,他也四十多岁了,身体不如以前,精力也不足,他该做的贡献已经做了,现在应该让年轻人干。”妻子回忆起当时的情景,仍然有些激动,“我当时说,你要是不好意思跟行长推辞,我去找行长。他当时吓坏了,说千万使不得。”
“退伍不褪色,永葆军人本色,组织需要我的时候,怎么能退三阻四呢,工作再困难,难道比两军阵前冲锋陷阵更难吗?”
他的思想通了,回到家里,又花了一晚上,做通妻子的思想工作。陈兴俊再次出山,没有辜负组织的信任,到东关分理处当天就向送他就任的领导和在场的分理处员工发出了“国威军威看西南,东台建行看东关”的豪言壮语。2016年上半年,东关分理处超额完成行里下达的全年各项目标任务,一般性存款突破4000万元。在当年的经营形势分析会上,陈兴俊作为先进典型,作了《不信东风唤不回》的精彩发言,动情之处,几度哽咽,台下听众动容。
近二十年间,陈兴俊先后在近十个网点工作,平均两年一个网点,往往这个网点有了起色,又要到另一个网点再建新功。
“哪里有困难,哪里就有陈兴俊。无论什么事,只要他来干,就向一流目标努力。”员工们这样评价他。
事实也是如此。他每到一个网点,坚持“一个单位一团火,一个员工一杆旗”的理念,喊响“凭敬业精神,创一流业绩的”的口号,把军魂带到银行,把一些后进网点,变成先进单位。
“一个单位,一个人在不同的时候,同样需要有一种信念,一种精神。碧血洒南疆,钢躯卫中华,人在阵地在,誓与阵地共存亡,这是中越战争中,我的理想信念。这样的信念到建行工作中,同样适用。”说到此处,陈兴俊面色沉重。
英雄再起,普惠金融大展身手
光阴荏苒,岁月如梭,转眼到了2015年,东台支行个金业务整体形势不好,呈持续下滑趋势,行领导内心很着急,有人推荐陈兴俊:“让老陈来干,准行!”
也有人质疑:“他这几年一直在网点任客户经理,离开管理岗位多年,能行吗?”
推荐他的人说:“正因为他一直任客户经理,长期扎根基层,熟悉业务,才会有的放矢,见招拆招,再说,他身上有一股韧劲儿,作风硬朗,让他带领个金业务团队,再合适不过了。”
冲破层层阻力,包括家庭的压力,陈兴俊再度出山,到支行主持个金业务工作。
“首先是角色转变,网点是直接面对客户的,个金部门是管理网点,也是帮助网点管理客户的,角度不一样,做法也不一样,所以,得完成从点到面的转变。”陈兴俊时刻在思考。
此时的个金业务团队也是问题重重,由于长期业务发展低迷,造成士气不振,尤其是房贷人员争绩效最少,积极性都没有发挥出来。白天,他了解情况,找员工谈话,接待客户;晚上,他加班加点,加强业务学习,查找业务上不去的原因。那段时间,东台支行二楼,陈兴俊办公室的 灯光总是很晚才熄灭,巡楼的保安提醒他:“老陈,天不早了,该回去歇息了。”而他总是在妻子电话的一再催促下,才提着皮包回家。包里还有一些资料,他回去还得研读。
他利用一个多月的时间,整顿部门作风。部门人员大多是老网点主任离岗到部门的,工作经验丰富,业务能力强,但也难以管理。对于他们,陈兴俊采取“先打招呼,再立规矩”的方法。所谓先打招呼,就是放下身段,跟他们谈话,甚至喝点小酒,给足他们面子,再旁敲侧击,要求他 们把心思放到工作上。一个单位如果各方面都做好了,是不需要把规矩总是放在嘴上,因为它是无形中存在。如果三次打招呼不行,陈兴俊就要上规矩了。如此赏罚分明,他的团队士气回升,第一个,房贷业务打开局面,冲出低谷,绩效上去了,领导表扬了,大家尝到了甜头,一时士 气大振,其他业务也直线上升,该行的重点产品销售持续两年,都处于市分行领跑地位。
2017年,作为总行“三大战略”之一的普惠金融——“裕农通”惠民工程实施。陈兴俊同志积极响应上级行号召,依托三方公司拓展农村市场。“知己知彼,百战不殆”,他做到了走千家万户,说千言万语,吃千辛万苦,全市物理网点周边村镇都逐一走访,了解情况,对东台340个行政村人口、经济、工厂、电商、农贸情况如数家珍。
“总行关于‘裕农通’普惠金融的战略举措,对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有着广阔前景,同时对解决农村百姓金融服务需求的痛点和难点,助力农户美好生活,树立建行服务形象具有重大意义。”陈兴俊深刻领会到总行三大战略和开辟第二发展曲线的深意,他积极率领“裕农通”营销团队起早摸黑,高速度拓展“裕农通”服务点和客户群体。
东台安丰镇东光村,是一个有着5000人左右,交通、经济发展较好的大村,但村民日常的存取款、交个水电费什么的,都得到8公里外的银行网点办理。经过筛选、比较和综合情况,支行领导研究确定了东光村为支行“裕农通”首选服务示范开设点。
经安丰镇领导推荐和营销团队的考察,初定了聘请具有大专文化、能言善道、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、人脉资源广泛的东光村退休村支书张国勤为首个“裕农通”服务点业主骨干。但是,陈兴俊初次走访张国勤洽谈时却不顺利。
“我子女早已成家立业,没什么负担了,我们老俩口该享享福了,再说我本人也有事干呀,手头有3个农村专业合作社,收入不错了,我还去折腾啥呀。”张国勤坦言。
初次出师,不尽人意,陈兴俊并未放弃,他调整思路,再次登门,从惠民、便民入手,从普惠金融产品的发展趋势谈到“裕农通”对广大农民的现实意义。
“关键是对你名下合作社的经营发展和效益提高,都会带来的种种便利和实惠呀,这叫什么,双赢呀。”
功夫不负有心人,陈兴俊朴实而坦诚的话语,终于让张国勤哈哈大笑:“老陈,我相信你了,那就干起来!”
后来,在江苏省建行举办的扶贫培训班上,张国勤作为“裕农通”业主,向在场的扶贫工作人员、村干部作了典型发言,他激动地说:“建行没骗咱,老陈没骗咱,咱确实得到实惠,感谢建行送给咱们一个丰厚的大礼包,咱放开干呗。”
经过必要的培训,张国勤很快熟练掌握了建行电子产品的操作技能,为“裕农通”业主队伍的选拔组建打开了良好的开局,积累了经验。
陈兴俊与团队成员一起,筛选约请了12名经考察初定的“裕农通”准业主,集中到东光村,召开了首次“裕农通”业务现场宣讲培训会。业主们全都当场签订了“裕农通”服务协议,下载了APP,掌握了程序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。团队成员很快获取了比较全面的该市农村经纪人、致富带头人、种养殖业大户和涉及农村淘宝、生资、农药等经营户的第一手信息资料,有步骤、有重点、有目标地展开了营销获客推广活动。
那段时间,无论工作有多忙,陈兴俊与团队成员每月都要深入到每个服务点走访村民,检查、指导业主账务,征询意见和建议。
“他常常一大早就起来出发,到很晚才回到家,我还得给他热饭。不管是刮风下雨,还是严寒酷暑,总是这样,我说,兴俊呀,人家都往城里奔,你咋一天到晚往乡下跑呢,这个家怎么成了你的免费旅馆了呀。”妻子虽然不太理解,但还是默默支持他,洗衣做饭等家务都包下来,不让他操半点心。
“一想到妻子,我既愧疚,又欣慰,虽然有过怨言,但更多的是对我的关心和照顾。”陈兴俊很感激妻子。
在陈兴俊及其团队的努力下,东台支行在一年不到的时间,就拓展了东台市170个行政村“裕农通”金融服务点,吸收稳定沉淀存款达2亿多元,办理借记卡12000多张,销售实物金12万元,发放普惠金融贷款1.98亿元,办理社保卡8.7万张,为广大农户、学生、退休职工群体提供助农 存取款、转账汇款、小额贷款、便民缴费、消费结算等综合金融服务达3.2万多笔,有效获客8千多人,签约银行卡3000多张。
“真的很感谢建行,把银行开到我们村口,再也不用往镇上跑冤枉腿了。”村民们无不交口称赞。
东台支行的“裕农通”,无论是总量建设、质量建设,还是对个人业务贡献度均列盐城分行第一;2019年连续三季度,东台支行个人业务在盐城分行综合排名第一。陈兴俊本人也获得了盐城分行优秀个金负责人、总行“抓客户、稳资金、创中收”先进个人、总行2018——2019旺季县域金 融(“裕农通”)业务拓展双百佳先进个人等多种荣誉。
“老陈,你也快退休的人了,该歇歇了,从越战一等功,到建行的各种荣誉,该有的都有了,还拼个什么劲呀?”有人劝他。
“人要常怀感恩之心,建行给了我平台,我怎么能懈怠不前呢?再说,这些荣誉不是我个人的,是我的团队的,现在大家都在学习张富清,老英雄深藏功名不露,95岁高龄,还在为国家做贡献,与他相比,我做的,是多么微不足道。”陈兴俊说。
“英雄并不遥远,就在我们身边。陈兴俊同志,在军营,他不怕艰难困苦,不怕流血牺牲,荣立了一等功;转业到建行,他初心不忘,信念永恒,顽强拼搏,无私奉献,再建新功,他就是咱们盐城行的张富清,我们要向他学习。”盐城分行党委书记、行长陈永斌这样评价。
2019年,全国掀起了学习张富清精神的热潮,盐城分行也开展“学英雄见行动”活动,陈兴俊被表彰为“学英雄见行动”模范员工,全行掀起了向身边的英雄陈兴俊学习的热潮。
早些年,陈兴俊经常梦到战场:炮火连天,旌旗猎猎。他经常在梦中惊醒。现在,这些情景很少入梦。有一天夜里,他梦到无边无际的森林,他在其间奔跑,停不下来。又有一天,他梦到大海,他向远处游去,仍然停不下来。他醒来,把梦讲给妻子听,妻子说:“还有几年退休了,我 们到处去玩玩,散散心。”说着,妻子起身去做饭了,因为他今天要早早下乡。他坐起来,将妻子的枕头垫到背下,双手抱拢,托住后脑勺,闭上眼睛。他要把今天的工作在脑子里捋一捋。(
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中国金融作家协会理事,鲁迅文学院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。在《小 说选刊》《北京文学》《天津文学》《雨花》《芙蓉》《飞天》《清明》等发表小说若干,出版作品集《大三国的小人物》《初恋》等10部。曾获江苏省紫金山文学奖、中国小小说金麻雀奖、中国金融文学奖等。)(文/邓洪卫)